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颈鹤、黑鹳等候鸟的“家”。眼下,随着当地天气转暖,这些候鸟也陆续进入繁殖高峰期。
总台记者 张磊: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尕海湿地的核心保护区尕海湖,每年3月的时候,各类候鸟就会从南方返回到这里。而进入到5月,就会进入繁殖高峰期。在尕海湖的湖面上、沼泽里,还有草丛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类候鸟正在筑巢产卵、繁育自己的后代。
在尕海湖岸边可以看到,很多鸬鹚正在孵化自己的“孩子”,与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湖面,构成一幅诗意的夏日图景。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鸬鹚它现在已经筑巢了,包括斑头雁现在也开始筑巢了,第一批幼鸟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孵化出来。
记者还拍摄到了多只黑颈鹤活动的画面,它们在沼泽里“成双成对”,或悠然漫步,或低头觅食。工作人员介绍,再过几天,这些黑颈鹤也将开始孵化。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黑颈鹤咱们看到的一对对的,它们现在就是属于“谈恋爱”了,过一段时间它们就开始“成家”。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我们每年保护区黑颈鹤的数量能达到80只以上,成功繁殖出的幼鸟也在10只以上。
目前,在尕海湖繁殖的水鸟已经达到80种。为了避免鸟类在繁殖期受到外界的打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重点区域、重点鸟类繁殖地段派专人进行看护。
动态监测湿地候鸟 人工鸟巢布设成功
除了要保护正在坐巢的候鸟不被外界打扰,保护区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繁殖期的候鸟进行动态监测,为下一步候鸟保护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一大早,尕海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活起来,他们要去查看今年新布设的人工鸟巢是否有鸟类筑巢,同时还要在鸟巢附近布设红外相机。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副站长 洪强强:以前我们还是用单筒望远镜监测,一周监测一次或者一周监测两次。现在我们用红外相机的话,就能近距离观察它们。
尕海湖现在的水域面积有2700多公顷,湖中有大小不一的浮岛,这也是许多候鸟筑巢产卵的理想地点,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鸟岛”。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在鸟岛上筑巢,一个是觅食比较方便,再一个是规避了一些野生动物的威胁。
其中,鸬鹚的巢较为特别。
记者:我看到像鸬鹚巢筑得还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个“小二楼”似的巢。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因为它体型比较大,再一个我们这个沼泽草甸在7月、8月丰水期的时候,它的水面会涨高一些,如果巢筑得太矮了,有可能会被淹掉,所以它的巢筑得比较高。
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鸟类都能像鸬鹚一样,能为自己筑起一个安全的巢,因此就需要布设人工鸟巢。
总台记者 张磊:跟随着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我们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鸟岛之上。这个鸟岛上大家在4月份安置了一些人工的鸟巢,同时也要在这里布置红外相机。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这个就是今年我们安放的人工鸟巢,可以看到有5个斑头雁的蛋。
记者:这意味着我们人工鸟巢的实验今年是已经成功了?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对,是成功的。
尕海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如今的尕海湖美如画卷,但曾经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先后三次干涸,湿地也大幅萎缩。为了保护好尕海湿地,当地持续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如今,尕海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这几天,在尕海湿地,新一轮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启动,保护区管护中心在组织人员补播牧草、施肥,同步开展鼠害防治工作,让牧草能健康生长。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个平方米里边,牧草株数要达到1000株以上,盖度要达到85%以上。
据介绍,从2014年到现在,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先后实施了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项目,尕海湖的水域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增加到2700公顷,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不断增强,沼泽湿地的面积也恢复到了1.2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 范龙:尕海这边有一句话,叫“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通过近几年监测,我们尕海湿地夏候鸟的栖息数量常年保持在3万只以上,鸟类也是从63种增加到现在的80种。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尕海保护站回收的红外相机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等也频频亮相。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副站长 洪强强:连续6年我们一直监测到雪豹的踪迹,岩羊的数量也监测到比较多,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慢慢好起来了,生物多样性就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