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也 陈晓妮
谁说“天下富庶无出陇右”只是历史的辉煌?
谁说“林竭山童风蔽日喧”又是现实的无奈?
如果穿越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狭长如丝带的甘肃,就会真正看到天蓝地绿、牛羊成群、水鸟嬉戏、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如果走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就能真切感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的民生福祉。
在甘肃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进程中,退耕还林始终是关键词。
一退一还,山河安澜百姓富
林草兴则生态兴。1999年,我国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甘肃率先走上了退耕还林之路。20多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58万亩,惠及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的239万农户,已成为全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结构调整退出垦穷圈——
退耕前,勤劳的甘肃人民在广阔贫瘠的土地上,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然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人们执着于向土地要粮食,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里举步维艰。
当国家吹响退耕还林的号角,甘肃人民一呼百应,将容易水土流失的坡耕地退出耕种,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开始集中更多精力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发展特色农产品。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至2020年,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调整到了13∶32∶55,第三产业占比过半,为推动农业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甘肃打破了“穷—垦—穷”的魔咒,走上了绿色发展新路。
种树护林还出生态兴——
甘肃各地围绕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推进绿色发展,人们植绿爱绿护绿,退耕区昔日的荒山秃岭、漫天黄沙逐渐消失,山清水秀富美了城镇乡村,生态文明扮靓了美丽家园。监测结果显示,甘肃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929.16亿元。
定西十年九旱,生态极度脆弱,曾是全国深度贫困区的典型代表,依托退耕还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1%,水土保持率达到65.1%。平凉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银行,全市森林面积达555.37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8%,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特色产业结出富民果——
甘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在结构上求优化、在规模上求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林木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公司等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助力地方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全省第二轮退耕还林栽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330.59万亩,占建设任务的一半。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林已成为陇原大地富民增收的“金果果”。
陇南市武都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至2022年年底,全区发展花椒100万亩、油橄榄57.6万亩、核桃57.38万亩,2022年经济林果总产值65.62亿元。
强基固本,陇原增绿乡村兴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0多年来,甘肃退耕还林坚持不忘扩绿初心,牢记富民使命,以高标准建设强基础、以富民发展固根本、以严格管理保质量,不断为绿化陇原增色,为美化乡村助力。
把“五关”促高标准建设——
庄浪县在退耕还林建设中探索出一套成功的造林模式,县退耕办主任王德强介绍说:“退耕还林中,我们县乡村社四级联动,采取异地调劳、义务投劳的方式,按照选优一棵苗、深挖一个坑、浇足一桶水、铺好一张膜的‘四个一’栽植模式,自筹经费采用大苗造林,确保一次栽植,当年成林。”
甘肃严把退耕还林设计关、种苗关、栽植关、管抚关和验收关,根据山体地形,跨行政区域集中统筹规划,统一设计、连片退耕,突出规模治理,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新技术,实行专业队伍施工造林,鼓励农户套种矮秆农作物以耕代抚,发现问题适时专项检查,督促及时整改,确保质与量。
抓“五合”促地方共发展——
环县退耕还林主栽树种为山杏,产值较低,环县鸿斌林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适生优质的“丰园红”杏树品种建了接穗圃,吸纳退耕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杏林改造,公司筹措资金,农户落实管理,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2019年,仅环城镇张淌村37户贫困户就完成退耕还林杏林改造85亩,已实现“丰园红”杏收入10.2万元,成为脱贫致富的坚实产业。
甘肃将退耕还林与生态治理、特色林果、群众增收、脱贫小康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乔灌草混交栽植,林果花镶嵌布局,城乡生态集中连片治理,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林果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和多元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农户与公司、基地、专业社各种合作模式竞相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了生态基础。
强“五管”促高质量发展——
在天水市秦州区,区退耕办主任唐铭军正在准备第二轮退耕还林延长期补助政策兑现工作,他所应用的正是全省退耕还林信息管理系统。他表示,这个以退耕农户和地块为基本单元的信息库有91项因子,覆盖工程各项生产管理,实现了地块精准定位、面积精准计算、退耕者精准到人及无纸化管理,凭借着便捷的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相关工作。
甘肃退耕还林注重强化政策引导、精细管理、信息建设、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及时协调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引导各地依法依规退耕还林,不断促进工程高质量发展。
提质增效,多向发力固成果
如今,甘肃的退耕还林重点已转向巩固建设成果,全省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盯扩绿总目标,探索扩绿新思路,多向发力,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甘肃省林草局明确,未来一段时间,甘肃将在责任落实、抚育管护、经营培育、精准管理、质量提升5方面持续发力。
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将退耕还林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严格检查作为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坚持组织开展退耕还林县级自查验收和省级管理实绩核查,及时补植补造,保证建设面积和质量。
通过详细调查摸底,编制提质增效方案,不断增加退耕还林地的管理和经营投入,通过提升林分质量快速培育森林资源,促进资源增长。
加快任务落地落实,完善信息系统,部门协同联动,及时做好上图入库、地类变更和不动产权证书换发等工作。
大胆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工程“生肌造血”、自我发展能力。